最近生活在上海或者关注上海的朋友们,是不是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:这日历明明已经翻到了深秋,可这天气怎么还跟夏天似的,一点面子都不给?
走在街上,短袖短裤依然是主流,冰镇饮料的生意也丝毫没有变淡,空调外机还在不知疲倦地哼着夏日的老调。
大家都在纳闷,我们印象里那个天高云淡、金桂飘香、梧桐叶落满地的上海秋天,到底去哪儿了?
难道是迷路了吗?
其实,这背后并不是什么玄学,而是一系列有迹可循的科学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,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了,好好聊一聊这个赖着不走的“夏天”。
首先,我们得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,看看那个最大的背景板——全球气候变暖。
这个词我们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,但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、越来越明显的。
打个比方,整个地球就像一个正在被慢慢加热的大温室,整体的“基础温度”就在逐年升高。
夏天积累下来的热量,就像一锅烧开的水,以前到了秋天,火关了,很快就能凉下来。
可现在,因为整个环境温度都高了,这锅水下面仿佛还一直开着“保温”的小火,它冷却的速度自然就慢了很多。
反映到我们的体感上,就是夏天被拉长了,秋天的脚步被拖得越来越晚。
根据气象部门多年的数据统计,上海真正进入气象意义上秋天(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℃)的日期,在过去几十年里,已经从九月下旬悄悄地挪到了十月上旬,甚至更晚。
所以,我们感觉秋天迟迟不来,并不是错觉,而是有数据支撑的客观事实。
那个曾经只是偶尔露个脸的“秋老虎”,现在似乎变成了常驻嘉宾,赖在季节的舞台上不肯谢幕。
其次,咱们再来看看今年夏天那个特别“热情”的直接推手——异常顽固的副热带高压。
如果说全球变暖是文火慢炖,那么今年夏季破纪录的持续高温天气,就是一通猛火爆炒。
大家应该都还记得,那段日子里,气温动不动就冲上四十摄氏度,空气湿度大得能拧出水来,体感温度更是让人感觉自己像蒸笼里的包子。
这种极端的酷暑天气,给大气系统储存了极其庞大的能量。
控制我们华东地区夏季天气的,主要是这个叫做“副热带高压”的大佬,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无比的、透明的暖气罩子。
往年到了秋天,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,这个暖气罩子就该识趣地向南撤退,把位置让给从北方来的冷空气,我们才能感受到秋天的凉爽。
但是今年,由于夏天积蓄的能量太足,这个“副高”大佬变得异常强壮和顽固,它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迟迟不走,就像一个霸道的房客,把准备南下的冷空气一次又一次地挡在了门外。
所以,尽管节气上已经是秋天了,但我们头顶上空的天气系统,依然是夏天的配置,吹来的风自然也就是暖湿的,而不是秋天应有的干爽。
最后,还有一个我们上海特有的,给这个“假秋天”添柴加火的重要因素,那就是“城市热岛效应”。
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。
上海作为一座高楼林立、人口密集的国际化大都市,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蓄热体。
白天,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建筑、宽阔的柏油马路,都在拼命地吸收太阳光的热量。
到了晚上,当郊区和乡村地区开始降温散热时,市区的这些建筑和马路又会把白天储存的热量缓慢地释放出来,给城市持续“供暖”。
再加上数百万辆汽车行驶时排出的热气,千家万户空调外机吹出的热风,以及我们每个人自身散发的热量,所有这些热源叠加在一起,使得城市中心区的温度要比周围的郊区高出好几度。
这种现象,在气象学上就叫做“热岛效应”。
所以,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,同样一个晚上,在市中心的静安寺或者人民广场,你可能觉得还很闷热,但如果到了崇明或者金山的朋友家里,就会感觉到明显的凉意。
这个城市自身产生的“附加温度”,无疑让身处其中的我们,对夏天迟迟不肯离去的感受变得更加深刻和强烈。
当然,这种季节界限变得模糊的现象,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该穿什么衣服的困惑。
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比如,很多植物的生长节律都被打乱了。
上海人最期待的秋日限定——桂花,它的盛开需要一定的低温来触发,天气一直热,花期就一拖再拖,即便开了,香气似乎也不如往年那般浓郁。
对于农业生产来说,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病虫害的防治都需要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,这种“不守规矩”的天气,无疑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。
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早晚温差虽然不大,但持续的湿热天气容易滋生细菌,也让一些季节性疾病的流行期延长。
更长远的看,这种气候变化的新常态,也对我们的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我们国家也正在积极应对,比如大力推进“海绵城市”的建设,通过增加绿地、公园和水体面积,使用透水材料铺设路面等方式,来帮助城市更好地“呼吸”和“降温”,这就是我们用中国智慧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路径。
总而言之,上海今年这个“超长待机”的夏天,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天气现象,它更像是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大背景下,投射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清晰缩影。
配资优秀配资门户,国内实盘交易,配资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