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,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上,油画系学生安琪的作品《祷》以“重庆版蒙娜丽莎”的姿态引爆全网。观展者顶着烈日排队两小时,只为目睹这幅用气泡膜遮蔽圣母面容、塑料珠宝缠绕双手的“消费主义解剖图”。当这幅作品以网传为40万元成交时,一个尖锐的问题刺破艺术圈:如果梵高活在今天,他的《星月夜》能否避开穷困潦倒的命运?那些尚未被看见的创作者,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?
一、《祷》的爆火
《祷》的视觉冲击力源于其“古典与当代的撕裂感”:巴洛克风格的庄重构图中,圣母的脖颈缠绕着数据皮尺,头顶红色塑料耳机,双手戴满义乌批发的塑料珠宝。创作者安琪直言:“我想解构‘精致生活’的虚假性——当消费社会用数据定义个体,我们早已活成被算法操控的假人。”
《祷》在网络上的爆火,以及其被赋予的高昂价格,让它迅速成为一件被消费的商品。人们关注它,更多是因为其话题性和商业价值,而非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,在流量时代,钻研于绘画艺术的创作者,却成为了沧海一粟,不少创作者面临着像梵高一样的困境。
展开剩余72%二、梵高的困境:非标创意的“价值黑洞”
1888年,梵高在阿尔勒的黄房子里创作了《向日葵》,却只能以400法郎的低价卖给同行。他的悲剧折射出非标创意产业的永恒难题:
确权成本高:传统版权登记需提交纸质材料,流程长达数月;
侵权追溯难:某电商平台查处的艺术侵权案件中,仿品通过修改部分画面元素逃避法律追责。
价值确立:艺术作品因其独特的性质,无法确定价格,市场缺乏动态估值模型。
这些问题在文学、设计、音乐等领域同样普遍。网文作者月收入均值在5000左右,音乐版权纠纷难以明确原创,非标创意的价值分配,正陷入“马太效应”的死循环。
三、启梦匣:区块链存证技术的“价值放大器”
面对这一困局,启梦匣应运而生,我们搭载的区块链技术正尝试改变非标产品的困局:
1.多模态存证引擎:让“灵感碎片”永生
传统区块链存证仅支持文本、图片等结构化数据,而“启梦匣”通过AI算法将手稿、录音、3D模型等非标内容转化为哈希值链。
例如:
作家场景:某网络作家在写作过程中,系统自动抓取Word文档的修改记录、语音备忘录、读者评论等,生成包含时间戳的“创作基因图谱”。
设计师场景:服装设计稿的布料样本、打版数据、试穿视频等,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上链,形成可追溯的“数字孪生”。
2.跨链司法协作网络:让维权“零成本”
非标产品上链后,具备天然的法律效力,区块链存证技术已被多地司法机构认可,
近期,某独立音乐人借助该网络,在72小时内成功下架东南亚某平台的23首侵权歌曲,并获得赔偿。
四、从40万元到40亿元:一场静默的价值革命
区块链技术也许未来会改变创意产业的底层规则:
对创作者:从“为爱发电”到“价值可视”,每个灵感碎片都能获得公允估值;
对投资者:从“押注头部”到“数据掘金”,智能合约自动筛选潜力项目;
对消费者:从“购买作品”到“参与共创”,NFT碎片化交易让艺术收藏门槛降至百元级。
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每个大学生都成为40万元作品的创作者,而是让每个梵高都能在穷困潦倒时,用区块链存证换来一顿饱饭、一盒颜料、一张车票——因为真正的价值,从不该被埋没。
当夜幕降临,阿尔勒的星空依旧璀璨。而在2025年的中国,无数个“启梦匣”正在点亮:那些曾被视为“不务正业”的创意,那些在出租屋内诞生的灵感,那些被退稿信淹没的梦想,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系。这或许就是区块链最浪漫的使命——让每个“怀才不遇”的故事,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《祷》。
发布于:重庆市配资优秀配资门户,国内实盘交易,配资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